查看原文
其他

中国式马拉松究竟是不是骗局?行业人士们是这样说的

2016-10-14 Eco 体育产业生态圈



一不留神

马拉松就变成了“骗局”

还是中国最大的

当时我就吟了两句诗…





9月19日,一篇名为《中国式马拉松,商业驱动下的愚昧狂欢》的文章,发布于一个名叫GuideRank的网站上。



这篇文章当时并没有引发怎样的效果。但随着有人在题目中加上了“骗局”二字,把题目改成了《中国式马拉松骗局,商业驱动下的愚昧狂欢》,这篇文章登时火了。而另一个题目则更爆炸:《马拉松——当今中国最无耻的体育骗局!》(起题目,圈哥还要学习一个)


根据新榜数据,在两个爆炸的题目背后,这篇内容共诞生了2篇10万+,61篇1万+的文章,保守估计辐射数百万人


那么,这篇文章是否中肯呢?我们拿着这篇文章,走访了身边的跑步行业的资深人士,得到了下面这些答复,或许能够给你一些启示。



宋鸿飞 智美体育集团副总裁


我是不想回应这篇文章的,太臆想了,对于中国跑步没有提出任何专业的意见,既不是跑步的跑友,也不是赛事运营的人,数据都是想当然的。《北马最后一名狂喷“马拉松骗局”》这个文章我是推荐的,这的确是跑步的人写的,起码是懂的人在说。


实际上,跑步是一个进入门槛最低的运动,而现在整个跑步产业的发展,早已脱离了文章想象的盲目的跑的阶段,各种训练营、运动营养、运动康复、减肥、运动技能等服务都在伴随跑步产业而兴起。


国内报名费高昂?他是没有看到国外的情况。中国的跑步选手支付的报名费用并不高,这其实也是考虑到中国的国情。跑步相比于国外的数量,我们还差的很远,中国是人口大国,地域又很广泛,人们需要把运动的兴趣转换成生活的习惯,在健康产业的发展上来讲这是一个必须的重要的环节。



中国的马拉松并没有过热,相对于中国的众多运动和人口来说,参与运动的人依然还是很少,它不是一个作为所谓的“牟利的方式”,动的习惯还是中国大多数人缺乏的,我们也希望靠着自己的运营去给大家培养它,没有谁去蒙蔽谁,我相信大家还是会用脚投票的。


对这篇文章,我的评价只能是:我得去跑个全马压压惊。



石春健 橙光线马拉松赛事管理资深培训师

 

首先,写这篇文章的人自己肯定是不怎么跑步的,马拉松这项运动有个特色,经常跑的人会有深刻体验,没跑过的人觉得高不可攀,实际经历较少的人去评价一项需要深刻体验的项目是不合适的。

 

而这篇文章之中主要提到两个问题:跑者伤病和赛事商业化。

 

从跑者伤病的角度来说,随着跑者数量增加,伤病人数增加,与跑者急功近利、追求成绩有一定关系,但更多理性跑者是在安全健康地跑步


从世界范围来看,和发达国家相比,中国跑步人数总量其实是微乎其微的,如果跑步容易伤病,全世界的人就不会这么热衷跑步了。


从商业利益的角度来看,这篇文章以杭马为例,说成本1200万,收入2000万,事实并非如此。据我了解,有几个超大马拉松收入确实不错,比如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杭州收入略高于其他马拉松,但成本也远远大于其他城市马拉松,单纯依靠报名费来作为收入支付成本,北马大概能收到600万,但这远远不够,因此马拉松往往寻求赞助来平衡收支。


如果有人认为现在的报名费高昂,想让报名费回到几年前三四十块的水平,可以去调研所有马拉松选手,他们一定更愿意得到现在200块的报名费,因为这个价格和现在的消费水平、赛事的服务水平都是匹配的


 

从发展态势上来看,马拉松是不是过热呢?应该说有一些是跟风的,比如许多城市效仿其他城市开办马拉松。当然,如果没有政府关注,这个项目不会起步得这么快,如果没有这么多的赛事,也不会推动这么多人健康跑步。


对选手来说,是不是头脑发热,看到别人去跑,他就跟风去跑呢?这个现象也是有的,但是更多人喜欢去读马拉松科普文章,线下已经有了跑步训练营和跑姿培训——市场正处于良性发展的过程,体系正逐渐完善。任何一个事情都有从无到有,从普通到更好的过程,大家要给予这个过程一个生长的周期。


马拉松除了让更多人有了健康概念,也赋予人精神上的东西,作为一个平台,它不仅连接选手和组委会两端,也让城市观众、志愿者、跑者亲人朋友等等更多人群得到了不同的精神层次的追求。



张庆 关键之道CEO


这篇文章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,属于主题先行,先有结论后找论据,是一篇非常不中立的稿件,确实有必要去做澄清,会对公众形成很大的误导。


马拉松确实是不适合所有个体的,但适合大部分健康的个体,文章里提到的过量运动,这个概念也是需要严谨的科学界定,不能笼而统之去挑一些运动的伤病就来证明马拉松的问题。


当然,之所以这篇文章能够引起共鸣和反思,从积极的角度看,对马拉松运动的泛商业化以及很多不科学的跑马,敲响了警钟,需要一些商业机构、政府和办赛方去引起警惕。


即便如此,我们不能以偏概全,以马拉松为代表的路跑运动在全世界的推广,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,让运动成为生活一部分的过程中,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。



以中国目前的国情来看,便利的体育设施不够完善,马拉松这项运动确实是参与方便,不受场地局限以及有社交性。我看到越来越多的跑步身影。即便是若干年后我们回望现在的时刻,也会记住在这几年的跑马热,这对于中国体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划时代意义。


马拉松这项运动确实在中国有过热的迹象,但什么叫过热呢?马拉松赛事举办得多了吗?跟国外比,还是很少,从参与的人口来看,田协统计常年跑马的人不过10万人,与中国这么庞大的人口基数来说,这也是很少了。所以从过热的角度来看,这仅仅是一些迹象而已。


所谓的迹象,大多体现在不遗余力、不惜财力、不计投入产出去做马拉松,对受众来说不顾身体条件、不经过系统科学的训练去跑,但理性上看,这是一项运动火热流行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。


我们需要看到,中国国民本身就缺乏运动的土壤,我身边很多人因为各种方式爱上了跑步,入门之后体会到了这个运动的乐趣,甚至开始产生其他诸如提升核心力量的需求,不能因为发展出现的问题就一棒子打死,妖魔化马拉松太误导人了。



事实上,大多数接受生态圈采访的从业人士都对这篇文章予以直白回应,“这是一篇哗众取宠的文章,我没有任何意愿去评论”,新浪高级副总裁、资深跑友魏江雷说,行业人士大多表示,这篇文章纯属无稽之谈,没什么可回应的。


谣言止于智者,复制粘贴一篇“中国式马拉松骗局”的文章,可能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,而这样耸人听闻的消息,往往能够在朋友圈收获不错的效果,也让部分公众号的编辑即使明白真相,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转载了。而还原真相的呼声,则在“骗局”的谣言里被淹没了。


诚然,在高歌猛进的全民跑马热潮下,中国马拉松仍然有值得提高之处。而乐视体育跑步主编厉胜男也表示,跑步并不等于马拉松,跑步也不是包治百病,对自己负责,追求健康理智点科学点才是更重要的。


但这一切才刚刚开始,马拉松兴起只是这一两年的事。目前看来,中国式马拉松可能还没有大家期待的那么好,但也远远没有“骗局”那么糟。



采访人:郭了个日、Camel、万千

责编:Camel

图片与部分资料来自网络


✎ 推荐阅读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